黨建網訊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時刻,由《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和四川師范大學聯合主辦,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專題研討會,于2022年1月8日在四川成都舉行。受疫情防控影響,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3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高等教育的主題,緊扣“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邏輯主線,發揮“大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探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有效路徑。
會議開幕式上,四川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李向成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黨委委員王衛權副社長、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劉立云教授先后致辭。他們認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黨和人民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重大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如何將會議精神及時有效地融入思政課教學,是每一位高校老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大家一致認為,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培養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在“如何培養人”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問題上,發言者從不同維度進行闡述。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專家顧海良以“六中全會《決議》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拓新”為主題進行發言。他表示,要將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教學,必須從新的高度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時代課題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面臨著不同階段的重大時代課題。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田鵬穎教授作了題為“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學大文章——關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若干思考”的發言,提出教師要深入研究《決議》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代課題的新概括、核心內容的新闡述以及文化來源的新解釋。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軍教授以“六中全會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和教學的幾點思考”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在融入過程中要堅持先學后教、全面性和重點性相結合、內容融入和精神涵養相統一的三大原則,要理清政治譜系、實踐譜系、理論譜系、精神譜系四大譜系。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閆方潔教授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若干向度”的發言,提出要理解和堅持“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把握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從世界觀和方法論角度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從人類解放的角度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四個總體把握”。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先春教授以“十九屆六中全會和決議精神融入《概論》課的幾點思考”為題進行發言,認為教學應將六中全會《決議》精神與四中全會、五中全會、“七一”講話精神結合起來,同時結合《決議》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更加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任鵬教授作了題為“推動六中全會的精神要義、具體觀點和思想方法全面融入《概論》課”的發言,認為融入教學的前提是要找到“融”點,包括《決議》精神要義引領概論課、具體觀點深化概論課、思想方法豐富概論課三個層次。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商繼政教授以“在《概論》課中培養大學生的正確黨史觀”為題進行發言,他表示,要樹立正確黨史觀,以黨的初心使命和奮斗主題為主線構建概論課教學內容、以黨的歷史發展立論說理創新概論課教學話語、以正確的黨史觀分析現實問題提升概論課教學實效。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曉明教授作了題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概論》課基于‘四位一體’整體思考”的發言,提出“大課堂、大道理、大概念、大服務、大結構、大人生”的觀點。
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新芝教授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概論》課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統一”的發言,認為要從百年大黨的理論、實踐、精神成果中實現政治性內涵、學理性意蘊與《概論》課內容的銜接。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沈壯海教授作了題為“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融入教學——關于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思考”的發言,提出要注重文本內容特別是精神實質,將六中全會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緊密結合,整體透徹理解,強化立德樹人的課程定位。
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志霞副教授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思考”為題進行發言,他表示,要堅持以史為證提升歷史穿透力、以理服人提升思想感染力、以情動人提升精神感召力、以文化人提升價值凝聚力的原則要求,堅持滲透式、啟發式、專題式、沉浸式的教學方法。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齊衛平作了題為“思政課融入黨的歷史決議精神的意義”的發言,認為《決議》的教育功能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一致的,不僅要在思政課教學中增強青年學生的歷史自信,還要把《決議》精神有機融入“大思政”課堂教學。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趙付科教授以“基于新教材的《綱要》課專題教學設計的思考”為題進行發言,認為《綱要》課新教材進一步融入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體現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題,闡述《綱要》課與六中全會精神融入的問題。
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雪燕講師作了題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幾點思考”的發言,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切入點來彰顯《綱要》課程的歷史底色與時代擔當。從“以民族復興為主線來把握近現代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和規律、以民族復興為標尺來挖掘不同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成就與經驗、以民族復興為參照來認識和評價重大歷史事件與重要歷史人物”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郝清杰專家以“把全會精神貫徹到博士生思政課中應實現三大轉變”為題進行發言,認為要實現由學習文件內容向領會文件精神轉變(領會到位),由領會文件精神向豐富教學資源轉變(講得出來),把教學資源轉化為青年學生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烈使命感(入腦入心)三個層次的轉變。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志丹教授作了題為“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進博士生思政課《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的幾點思考”的發言,認為《決議》符合《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的主題、基礎意蘊、課題精神,必須要把準時代脈搏點、理論聚焦點、教學基本點。
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世強教授以“推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課程”為題進行發言,以對外交往的角度,闡述“為什么融入”,即培養國民心態、明確歷史方位、強化責任擔當的需要;“融入什么”,即歷史、現實、意義和經驗四個維度;“如何融入”,即要有歷史視野、理論邏輯、案例分析、比較視野。
閉幕式上,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馳教授表示,各位專家和學者的發言讓人意猶未盡,角度不同、觀點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圍繞“融入”這個關鍵詞加以展開。從融入內容來看,既有宏大的理論概括,又有具體知識要點和教學方法的梳理;既有精神與教材的融入,又有領悟與實踐的融入。從融入方法來看,既有從問題導向出發的闡述,又有從知識鏈條的推演;既有從專題教學的角度講“融入”,又有從《決議》精神與教材章節的角度講“融入”,表現為有史有論、史論結合,有理有據、理據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