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作為第二批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城區,長寧區積極構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三級陣地五級網絡,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將文明實踐延伸至“樓門口”、覆蓋到“家門口”,新時代新風尚浸潤群眾心靈、豐富群眾生活,弘揚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
不久前的中共長寧區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提出,奮力打造更具競爭力的開放之城、更富創造力的智慧之城、更有吸引力的宜居之城、更強凝聚力的人民之城,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精品城區。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百姓生活新需求、區域發展新特點,長寧區正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從陣地拓展向內涵深化邁進,從夯實基礎向提檔升級邁進,從外聚人氣向內聚人心邁進,牢牢把握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主題,有力唱響凝心聚力、奮發昂揚的主旋律,展現向善向美的精神面貌和文明風尚。
構建新時代文明
實踐三級陣地五類網絡
位于“網紅”愚園路上的歷史名人墻文明實踐點,不時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市民駐足,他們或預約參觀,或只是碰巧路過,但都被這座開放的微型城市記憶博物館所吸引。據統計,2021年愚園路歷史名人墻接待人數超過1.5萬人次,成為長寧黨史學習教育特色打卡點。由熱心居民、共建單位、學校師生等組成的愚園路“紅色印跡”宣講團致力于講好講活理論知識,把大道理講成小故事,深入淺出地闡釋好新思想。團長霍白在2021年獲評“中國好人”。
這是長寧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融入基層黨建、融入美好生活、融入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加強陣地建設,長寧區率先成立上海首個區級中心和首個街道分中心,實現區中心、街道(鎮)分中心、居民區實踐站三級陣地全覆蓋,構建了“一個區中心、十個分中心、百個實踐站、千棟示范樓組(樓宇)和萬戶示范家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網絡。緊密結合全區中心工作,牢牢把握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和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機遇,探索打造一大批以智慧城市、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公共空間、社區治理、人文藝術等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站(點)。
2020年1月,作為“凝聚力工程”發源地的華陽路街道成立了上海首個新時代文明實踐街道分中心,并在轄區內居民區和樓宇園區建成5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創建100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樓(宇)組,1136戶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家庭,凝聚17000多名志愿者,實現“街道—網格—居民區”三級站點全貫通。新時代文明實踐實實在在助推基層治理。比如,面對疫情,華陽路街道先后招募志愿者11600多人次,累計服務時長約52萬小時;聚焦老城區、老齡化特點,街道廣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重點推進百戶防跌倒設施安裝、百戶衛生設施改造、百戶精準幫扶等“八個百”主題實踐項目,在為民服務中提升群眾對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感受度,豐富“凝聚力工程”新內涵。
人人都是
文明實踐參與者、貢獻者
近日,《中共長寧區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努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基層實踐地的實施意見》發布,全區上下將堅持不懈,努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基層實踐地,為進一步豐富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提供更為豐厚的實踐土壤。
作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載體和平臺,長寧區大力探索文明實踐的新路徑新方式,更加注重政治引領、更加注重社會治理、更加注重群眾參與,進一步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形成人人都是文明實踐參與者、貢獻者的良好局面,打造城區軟實力的特色標識。
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虹橋街道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建設中,充分發揮全國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的獨特優勢,開啟民意“直通車”,架起協商“彩虹橋”。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虹橋街道在16個居民區和50家區域單位分設基層立法信息采集點,不斷優化“一體兩翼”模式。截至目前,街道圍繞60部法律歸納整理出1000余條意見建議,其中98條被采納,還有82條意見轉化為民心工程和實事項目,涌現出老小區物業服務“質價相符”兩張清單、“一網通辦”移動窗口、社區非機動車“安全策”、街區數字生活“新十景”等金點子,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動力不竭,居民滿意度和獲得感雙提升。
常態長效
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走深走實
將基層實踐中探索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固化為常態長效機制,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走深走實,長寧區不斷深化協同運行管理機制——在線下,鞏固區中心主導統籌、街鎮分中心對接指導、居民區實踐站落實推進的工作格局;在線上,依托市區兩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服務平臺,完善“組織供單、群眾點單、陣地派單、團隊接單、百姓評單”的項目實施管理模式,不斷強化各類資源的統籌融合機制,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志愿服務中心等機構、人員、資源“三統籌”,載體、項目、平臺“三融合”。
實踐中,長寧區涌現了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項目,比如:愚園路歷史風貌街區國際鋼琴音樂節已連續舉辦4屆,鋼琴元素融入愚園路百年歷史文化底蘊,沉浸式體驗讓百姓充分享受家門口音樂盛典;光華醫院“同聲傳譯”愛心助聾門診志愿服務持續3年,年接診患者超500人次,幫助聾啞患者就醫的同時,也幫助病人打開心結;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延安之心”社團將志愿精神延續到校外,在地鐵志愿引導、圖書管理服務、紅色文化志愿講解等活動中展示學生志愿者風采,成立5年多來,累計開展活動超過290場,參與者近萬人次,累計服務時長近4萬小時。
接下來,長寧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還將不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建設“15分鐘文明實踐圈”,促進文明實踐成果持續涌現,為長寧打造“四力四城”凝聚磅礴力量。
文明實踐延伸到“樓門口”“家門口”
在長寧區,1000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樓宇(組)將文明實踐延伸到“樓門口”“家門口”。各街鎮以樓宇、樓組為單元,將文明的種子播撒到各個角落,成為提升“美麗樓道”創建能級,賦能商務樓宇,傳播文明風尚的重要探索。
在社區中,一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樓組,樓道環境整潔、優美,居民看著舒心、住著順心。作為“美麗樓道”2.0版,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樓組創建不但重視“硬件升級”,更將居民參與、自治共治融入創建標準,引導社區居民走出家門、融入樓組、參與社區、共建共享,打造家門口文明實踐陣地。
在新涇六村12號樓,往日樓道堆滿的雜物不見蹤影,鋼琴鍵盤墻繪順著樓梯而上,仿真草坪空間擺放著吉他等樂器,一個音樂主題樓組令人賞心悅目。周家橋街道虹橋新城文化自治樓組活動空間有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馨閱草堂”,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樓組創建契機,曾經的閑置空間成了居民都愛來的打卡地,讀書沙龍、協商議事、文體活動等活動豐富了居民業余生活、提升文明程度……居民的態度也從“要我創”變為“我要創”,大家積極參與制定樓組公約,定期開展大掃除,主動將家里的綠植、藝術作品拿出來布置樓道,形成了一個個“綠化樓”“攝影樓”“音樂樓”“垃圾分類宣傳樓”……越來越多的社區樓組參與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樓組創建,極大提升居民參與自治共治的積極性。
在樓宇里,長寧區依托黨群服務站積極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樓宇。針對白領青年黨員,開展黨史知識競賽、重溫入黨誓詞等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今年,“‘寧’好故事薈”文明宣講系列主題活動走進華敏翰尊國際大廈、多媒體廣場等商業樓宇,培育接地氣、聚人氣、冒熱氣、有生氣的理論傳播文明實踐品牌。
眾多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樓宇還根據白領需求,提供手工學習、瑜伽課程、醫療咨詢、讀書分享等各類活動,在寓教于樂中豐富樓宇文化、弘揚主流價值。白領日益成為志愿服務的中堅力量,比如,江蘇路街道組織開展“公益一小時”志愿服務,新華路街道堅持開展“三十日,我志愿”主題志愿行動,示范樓宇內青年黨員、企業白領利用午休時間走上街頭、深入弄堂,以實際行動參與文明實踐。
“生境花園”書寫文明實踐新內涵
“生境花園”,作為長寧區新晉網紅打卡地,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在城市社區的生動實踐。涵蓋多重功能的“生境花園”,讓居民們在家門口擁有可看、可感、可互動的生態花園,是社區居民樂在其中的生態空間、治理空間、文明實踐新陣地。目前,長寧全區共有8座生境花園投入使用,虹旭、泰安、常馨、樂頤等4座生境花園被命名為“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站(點)”。
生境花園建設從方案設計到施工建設、后期維護,始終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全程吸納凝聚居民的智慧與熱情,按照社區居民的“畫像”,融合專業設計巧思。在常馨生境花園建設過程中,社區居民自發開展了道鋪礫石、手繪明信片等文明實踐活動,居民親自參與,增進了與社區的情感連結,提升了主人翁意識。
每一座生境花園的管理維護,社區志愿者都是主力軍。虹旭居民區成立了小螞蟻志愿服務隊,每日包干維護日常秩序,將生態文明理念落到實處、融入日常,打掃和澆灌用水來自雨水回收,肥料來自小區居民日常收集的堆肥,成熟后的瓜果蔬菜由志愿團隊組織采摘并送給社區內獨居、高齡老人。
在長寧區,生境花園譜寫了都市里的“田園牧歌”——8座生境花園開園以來,各居民區都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居民互動和體驗活動,一起觀鳥、認識植物、堆肥種植、養護花園、交流體驗……生境花園還根據時節變換和生態情況不斷進行“微更新”。節假日期間,這里還是小朋友感受大自然的沉浸式課堂、家門口的“科普游學之地”。
文明實踐特色站點融入“人民城市”建設
“三十七民眾夜?!?、路易·艾黎故居、新華“里巷·市民中心”……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三級陣地的有益補充和拓展,2021年,長寧區充分挖掘街區、樓宇、公共空間、特色產業資源,探索打造了首批36個以智慧城市、綠色生態、民生服務等為主題的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站點,不斷豐富文明實踐的功能內涵、提升輻射作用,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文明實踐活動,享受便利服務。
讓文明實踐更富參與性?!叭呙癖娨剐!苯ㄓ?946年,是當時工人運動的指揮所,培養發展了多名共產黨員。位于萬航渡路上的舊址還原了當時夜校師生參與革命的歷史場景,成為黨史學習的體驗式課堂;范北居民區將原先的小區違建改造成具有歷史感的范北“護航號”綠皮火車特色站點,既講述了社區“前世今生”,也成為社區居民議事和活動的互動舞臺;虹橋機場新村社區參與式博物館融入機場歷史、突出航空主題,構建了集展覽、社交、文化活動為一體的空間,打造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讓文明實踐更有溫度。在同仁醫院的門診大廳、病房,病人與家屬不時會與微型音樂會、展覽不期而遇,這是“同·藝空間”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的志愿者們運用音樂演奏、繪畫、攝影等藝術形式,打造溫馨就醫環境;在北新涇街道“愛馨苑”新時代文明特色實踐站,除了提供體能康復訓練、就業創業培訓、日間照料托養等多元功能,來自社會各界的13支志愿服務團隊也時刻關愛著特殊群體,形成“洋太太關愛陽光寶寶”“愛馨醫站”等志愿服務品牌;在蘇州河沿線,寧聚里·風鈴驛站等特色實踐站點提供便民服務,讓觀光休閑和健身鍛煉的市民獲得溫馨體驗。
讓文明實踐更加多元化。想了解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你可以前往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體驗館和深蘭科技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站一探究竟;想深入了解人文藝術?集非遺傳承和影視產業孵化于一體的創業基地“貓悅上城”、中新涇公園“閱空間”、上海藝術品博物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等特色站點是最佳選擇。長寧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走進重點企業、文化場館,融入網紅街區,讓人民群眾在參與文明實踐過程中感知“人民城市”建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