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反復強調文化自信。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發出“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提出“四個講清楚”的重大課題,闡明了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簡稱“兩創”)的重大方針。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笨倳涥P于文化自信、傳統文化的論述,揭示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達到了一個新境界,為我們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從大國崛起、民族振興的高度,深刻理解強調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堅定文化自信,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兩創”,首先要深刻理解強調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
強調文化自信,是要從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睌登陙?,中華民族屹立不倒、長興不衰,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文明的民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由于中華文化的持久涵養,特別是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的強大支撐。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強調文化自信,是因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堅實基礎。“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笨茖W社會主義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其中蘊含的社會文化價值理想,卻與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有著深厚的融通性。這種文化和價值觀上的融通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前提和條件,也是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厚土壤和深層內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中華文化的必然選擇。同時,中華文化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發展與創新,開創了中國道路,創造了中國模式,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開辟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境界。
強調文化自信,是要厚植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一個國家的政權建設,都是與其歷史文化和現實要求相適應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蔽覀兘裉斓膰抑卫眢w系,也是在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傳統基礎上內生演化、長期發展和不斷改進的結果。今天,“中國之治”日益顯現出強大的優勢,離不開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共產黨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充分結合,將小康、大同這些人人向往的樸素愿望上升為國家奮斗目標;從傳統民本思想發展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從家國一體、協同共治的治理哲學中演化出今天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將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升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文明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了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思想,對于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深刻理解國運興衰與文脈傳承的關系,深刻理解文化自信與道路、理論、制度自信的關系,結合時代條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新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各國優秀文化一同造福人類。
守正創新,準確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為文明互鑒奠定基礎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是一個開放、流動、創造的過程,所有的文化成分都需要發揮作用。這個過程,既需要對歷史的尊重,也需要對人類未來的深刻思考;既是理論上的,也是實踐上的。前提要正本清源,即何為“優秀”傳統文化?何種文化價值值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只有找準“本來”,才能完成“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重任。在這個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四個講清楚”,即“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為發展和創新中華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八膫€講清楚”蘊含的豐富理論內涵,是我們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也是實現“兩創”的邏輯起點。
從當代價值維度論述,由中華文化知識系統、價值系統、信仰系統構成的中國精神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文化密碼。傳統文化的活力不在于現代觀念可以解釋它,而在于它的觀念可以參與現代文明。中華傳統文化涵蓋精神信仰、哲學觀念、政治制度、社會風俗等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其中,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千百年來,民族精神不斷匯聚演進,成為支撐中華文明延續的文化DNA。醇厚的文化基因給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也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當代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今天,中華傳統文化鮮活地生長于當下的生活之中,民族精神內化到中國人民的生活習慣、生存智慧、文化理念之中,有了嶄新的詮釋和實踐。比如,舍生取義的君子品格,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表現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追求真理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成為戰天斗地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撐;“茍日新、日日新”的創新精神,在改革開放年代成為革固鼎新的時代精神……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當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生動呈現,構筑起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匯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成為我們樹立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從全球治理維度論述,中華價值觀為什么能為全球治理提供合理方案。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因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進步,深刻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逐漸占據人類文明的中心地位。然而,歷史和現實清晰地說明,西方文明在國家治理、社會公平等問題上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內在缺陷。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認為,中華價值觀之所以能為全球治理提供合理方案,就在于它與西方近現代價值觀相比,表現出四大特征:一是責任先于自由。主張個人與他方構成關系時應以自我為出發點,以對方為重,個人利益要服務責任的要求。二是義務先于權利。特別是儒家價值觀更強調義務的優先性。三是群體高于個人。強調以群體為本,群體在價值上高于個人。四是和諧高于沖突,強調社會和諧,以和為貴,追求和而不同。許倬云認為,長期獨霸的西方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今日,也必須有“他者”提供不同的思想與行為,匡救其數百年積淀的缺陷。實踐表明,中國致力于走不同于西方中心論的世界發展之路,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中國智慧,貢獻中國方案。
從人類文明維度論述,中國必將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始終堅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和最偉大之處正在于她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中華文明用“各美其美”來表達對其他文明的承認與尊重,用“美美與共”來表達對不同文明和諧共生的追求,用“美人之美”來表達對異質文化的學習借鑒。這也是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新時代中國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有機融合,在國內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國際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世界和平、全球治理、國際秩序注入強大中國力量。從而打破了“現代文明=西方文明”的思維定式,以“文明共處論”代替“文明沖突論”,促進各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借鑒,開創了一條摒棄文明沖突論、國強必霸論等論調,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新道路,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新選擇。
堅持“兩有”“兩相”“兩創”有機統一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方法論
堅持什么樣的立場,秉持什么樣的態度,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原則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方面提出三個觀點,即“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學者把這三個觀點簡稱為“兩有”“兩相”“兩創”,三者有機統一,完整表達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遵循的方法論原則。
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兩創”把航定向。在國家意識形態層面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是文化建設不容回避的重大理論問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下簡稱“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指引我們在理論研究層面摒棄魂、體、用之爭,而著眼于文明精華的融合再造,力圖沿著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道路,創造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新文化、新文明。歷史和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推動“兩創”,也必然能促進“兩個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創新。
從精神標識提煉的角度,完成國家文化形象的“自塑”,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重要任務。文化自信體現在國家戰略層面,集中于對國家文化身份的認同和國家形象的構建。大國不但重“物”、重“器”,更要重“神”、重“形”,要做到物豐器利、形神兼備。因此,從學理層面深入挖掘,提煉出具有中華傳統文化代表性元素、體現新時代民族精神內核、具有國際認知度的國家形象精神標識,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改變中國國際形象主要由西方世界“他塑”的被動局面,具有基礎性意義。
面向活生生的人、面向火熱的生活,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過程,人的滋養成長、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目的。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民間生活的多樣化促進了文化繁榮,各主體的多元參與保證了文化傳承發展的廣泛性。在當下的“兩創”進程中,上熱中冷基層不解渴的情況還比較突出,缺少貼近時代、直抵心靈的公共文化產品。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兩創”,還有賴于我們每一個人為此付出的努力和公共文化產品的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理論層面的講清楚,與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的傳播與鋪墊,二者缺一不可,互相促進。
尊重規律、完善策略,確保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有效性。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兩創”的進程中,有兩種傾向是必須警惕的:一是文化乞丐傾向。對身邊、腳下甚至融入血脈的中華文化金礦不屑一顧,以傳統文化的不良表現來否定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言必稱西方。二是文化騙子心態。盲目夸大傳統文化的范籌、內涵,相信傳統里有一切神通神跡。這種心態,要么是無知于歷史、無畏于當下的顢頇之徒,要么是曲學阿世的投機取巧之輩。還有別有用心之人借國學熱將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沉渣泛起,以文化之名行謀利之實。同時,當代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技術變革導致的社會結構、運行模式、社會心理的變化,對文化認同等提出了新挑戰。如何在互聯網條件下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凝聚力量,是亟待破解的問題,有賴于全社會的探索與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對“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行了戰略部署。這需要我們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有創造力的激情,錘煉實現夢想的能力,增強續寫奇跡的信心,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提高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奮勇向前。
【作者系大眾報業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編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修班(第6期)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