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強 宋軍林
《朱子語類》中記載:“頭痛灸頭,腳痛灸腳。病在這上,只治這上便了,更別討甚病謗也!”意思是,頭痛就治療頭,腳痛就治療腳,哪里有問題就解決哪里,不要放著已知的病不管,反而去尋找其他的病。就治病而言,若只是頭部、腳部的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確是對癥下藥。但大多數時候頭痛、腳痛只是病癥表象,病根是由身體其他部位病變引發的,那這種所謂的“對癥療法”就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拔镉斜灸?,事有終始”,治病講究標本兼治,處理問題也同樣如此。若只解決眼前的具體問題,不觀全貌不究根源,就難以正本清源。因此,解決問題須刨根究底。
“刨根究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從全局上把握問題。只見局部不看整體,就難以明斷“病癥”。在工作中,少數同志處理問題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并不鮮見,把一些“從屬關系”的問題按“并列關系”去對待,明明解決了大的問題,小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卻總因“看不全”而把功夫下在一些枝枝蔓蔓上,做些無用功。任何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只盯著某個小問題不撒手,就難以掌握問題的全貌,只能被動地讓問題“牽著鼻子走”。因此,只有學會放眼全局,善于通盤思考問題、系統梳理問題,而不是如“盲人摸象”般摸到哪算哪,才能在解決問題時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解決問題,如果只看現象不究本質,就難以找準“病因”?,F實生活中,“哪兒痛治哪兒”的解決問題方式并不少見。比如,當個別官兵思想行為出現波動偏差時,要么對其進行一通“狂風暴雨”式批評,要么“簡單直接”責令其寫檢查作檢討……看似解決了問題,實則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究其原因,是沒有抓根源性問題、找深層次原因,導致隱患長期存在。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就要透過“頭痛”“腳痛”這些問題表象,由表及里、抽絲剝繭,找出誘發病痛的根源,然后對癥下藥進行根除,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處理問題之余,還應防患于未然。春秋時,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兄弟三人都精通醫術,哪個最好?扁鵲回答:長兄扁鴉最好。魏文王不解:“扁鴉的醫術高明在何處?”扁鵲說:“當年我父親臨終前傳下兩本醫學秘籍,一本《治道》傳給了我,所以我善治已患之癥,一本《防道》傳給我兄長扁鴉,因此他擅治未患之癥?!蔽何耐醮笪?。這則故事說明,善治已病雖可解燃眉之急,但實際功效卻遠不及善治未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但成本低,而且療效更加徹底。同理,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既要學會善于治已病更要學會治未病,努力練就從細枝末節處發現隱患、從零星個例中總結趨勢的本領,在抓早抓小中將隱患苗頭防于未萌、止于未發。